世界卫生组织高度称赞中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

2014-08-13 10:58:04 文章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人: 王海萍

  世界卫生组织高度称赞中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

  

  “中国用非凡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全面贯彻履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决心和能力,为国际旅行者创造了安全卫生的口岸环境,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持续提升口岸核心能力所取得的成就,是最佳的战略风险管理模式,为全球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国家树立了典范。”75日至6日,在宁波召开的加强《国际卫生条例(2005)》指定入境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对中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一起,参观宁波北仑检验检疫局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及其病原体检测重点实验室。

  自2007年国际卫生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国家质检总局致力于推进全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积极创新、稳步推进,所有在运营的259个对外开放口岸核心能力全部达标,圆满兑现了《国际卫生条例》缔约国的郑重承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探索中国特色建设之路

  针对我国对外开放口岸数量众多、基础条件差异大、建设任务繁重等客观情况,质检总局探索并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之路。

  为指导全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质检总局专门制定了中国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准,并在总局、直属局和口岸分支局范围内均建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动员,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浓厚氛围。

  质检总局转变单一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努力提高地方各相关部门的参与度。20126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文件,确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口岸运营单位为主体、检验检疫为技术指导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模式,局面由此打开。

  质检总局重点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共计7亿元,攻克工作难点,保障建设质量。解决了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资金缺口,同时多渠道地增加卫生专业人员,加强专业型领导干部配备。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开展涉及监测、应急和反恐等大规模的业务培训和演练,极大提升了人员业务技能。

  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建设效率。质检总局将创建国际卫生港活动,作为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WHO官员丹尼尔在完成宁波全港创卫第一阶段的实地测评工作后赞赏道:“中国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是独一无二的,宁波创卫的经验值得在国家层面推广,值得在世界范围分享”。

  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和创建行动,口岸传染病防控与核生化反恐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全国对外开放口岸日常检疫查验、传染病检测和应急处置等设施设备初具规模,与卫生医疗等部门联防联控机制运转顺畅,主动防御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逐步体现。

  2013年,全国口岸从出入境人员中检出流感、肺结核、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病例3671例,同比增长54%,其中疟疾、登革热病例数同比增长4.5;排查核与辐射超标事件2172起,首次从入境货物中检出可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中子放射源;截获各类输入性媒介生物437.3万只,在边疆口岸发现鼠间鼠疫疫情,并有效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了人间鼠疫发生,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口岸核心能力的提升为保障卫生安全口岸环境,促进港口、机场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提升通关速度打下坚实基础,有效促进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厦门港、上海港的口岸核心能力达标后,国际邮轮公司在对其进行过严格考察后,将其作为邮轮母港,为当地邮轮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圳口岸依托先进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口岸”,实现出入境旅客、车辆零等待通关,每年可为近2亿出入境旅客和2000万出入境车辆节省时间700万小时。宁波港通过全港创卫工作,为地方争取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其中仅一项措施便可为企业每年节约1000余万元运营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关推荐